耳朵流膿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膽脂瘤或外傷感染等因素引起。膿液性狀和伴隨癥狀可幫助判斷病因,輕微感染表現為稀薄膿液伴瘙癢,嚴重感染可能出現稠厚膿液伴發熱或聽力下降。
外耳道炎是常見原因,多因挖耳損傷或游泳進水導致細菌感染。急性期耳道紅腫疼痛,慢性期以瘙癢為主。治療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撓,醫生可能開具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
中耳炎多見于兒童,常繼發于感冒。膿液可能經咽鼓管逆流至耳道,伴隨耳悶、耳鳴或聽力減退。急性期需用頭孢克洛等口服抗生素,慢性反復發作者需評估鼓膜情況。
鼓膜穿孔可由外傷或中耳炎引起。穿孔后外耳道與中耳腔直接相通,易發生反復感染。小穿孔可能自愈,大穿孔需行鼓膜修補術。期間需避免耳道進水,防止繼發感染。
膽脂瘤屬于罕見但嚴重的病因,表現為惡臭膿液和進行性聽力下降。這種角化上皮堆積物具有破壞性,需手術清除病灶。早期可能誤診為普通中耳炎,CT檢查可明確診斷。
外傷后感染常見于耳部撕裂傷或異物損傷。處理需徹底清創,取出殘留異物。嚴重者可能并發軟骨膜炎,表現為耳廓紅腫熱痛,需靜脈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持續流膿超過一周、伴隨眩暈或面癱等癥狀時需立即就醫。糖尿病患者出現耳流膿要警惕惡性外耳道炎,這種特殊感染可能侵襲顱底骨質,需強化抗感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