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超檢查后可能出現少量出血,通常由宮頸刺激、陰道黏膜損傷、子宮內膜異常、宮頸息肉、檢查操作因素等原因引起。輕微出血可通過觀察休息、保持清潔、避免性生活等方式緩解,病理因素需結合藥物治療或手術處理。
1、宮頸刺激:陰超探頭接觸宮頸可能引起局部毛細血管破裂,表現為點滴狀出血。檢查后1-2天內避免使用衛生棉條,選擇透氣棉質內褲,出血多可自行停止。
2、陰道黏膜損傷:陰道干澀或探頭摩擦可能導致黏膜微小裂傷。檢查前使用適量潤滑劑,出血時可用溫水清洗外陰,避免盆浴或劇烈運動加重損傷。
3、子宮內膜異常:子宮內膜息肉或增生患者檢查后易出血,可能與病變組織脆弱有關。通常表現為褐色分泌物持續3-5天,需結合宮腔鏡確診,藥物可選黃體酮、地屈孕酮等調節內膜。
4、宮頸息肉:息肉受機械刺激易引發出血,常伴接觸性出血史。出血量較多且色鮮紅時建議婦科檢查,息肉摘除術或電切術可根治,術后需禁性生活2周。
5、操作因素:檢查力度過大或角度不當可能造成損傷。選擇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出血持續超3天或伴腹痛需排除宮頸病變,必要時行陰道鏡活檢。
陰超后24小時內出現少于月經量的粉紅色分泌物屬正常現象,保持外陰干燥并觀察出血變化。出血期間避免攝入辛辣刺激食物,可適當增加富含維生素C的獼猴桃、鮮棗等促進黏膜修復。日常建議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若出血伴隨發熱或異味分泌物需及時復查陰道微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