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外痔可能由排便用力過度、久坐久站、妊娠期腹壓增高、肛周靜脈曲張、凝血功能異常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肛門腫物、疼痛、出血、瘙癢、異物感等癥狀。
1、肛門腫物:
血栓性外痔患者肛緣皮下可見圓形或橢圓形腫物,質地較硬,邊界清晰。腫物大小不一,初期可能僅有黃豆大小,隨著血栓增大可發展至蠶豆甚至更大。觸摸時有明顯壓痛感,表面皮膚可能呈現紫藍色。腫物通常單發,偶見多發,排便時可能脫出肛門外。
2、劇烈疼痛:
血栓形成后72小時內疼痛最為顯著,呈持續性脹痛或跳痛,坐位、行走或排便時加劇。疼痛程度與血栓大小相關,嚴重時影響日常活動。部分患者出現放射性疼痛至會陰部或大腿內側,可能伴有肛門括約肌痙攣。疼痛高峰后逐漸緩解,約7-10天后血栓開始吸收。
3、便后出血:
排便時腫物表面黏膜破損可能導致出血,血液呈鮮紅色,多附著于糞便表面或便紙。出血量通常較少,表現為點滴狀或噴射狀,不與糞便混合。反復出血可能引起局部貧血,出血后疼痛常暫時減輕。需注意與內痔出血鑒別,后者出血量可能更大且無痛感。
4、局部瘙癢:
血栓吸收期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膚可引起瘙癢,尤其在夜間明顯。皮膚長期潮濕可能導致濕疹樣改變,出現皸裂或脫屑。瘙癢-搔抓惡性循環可能加重局部炎癥,繼發細菌感染時出現膿性分泌物。保持肛周清潔干燥可緩解癥狀。
5、異物不適:
患者常自覺肛門有異物嵌頓感或墜脹感,久坐后加重。較大血栓可能導致排便不盡感或假性便意。癥狀持續存在影響生活質量,可能引發焦慮情緒。血栓完全吸收后異物感逐漸消失,但局部可能遺留皮贅。
日常建議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芹菜,每日飲水量保持在2000ml以上。避免久坐超過1小時,可進行提肛運動鍛煉盆底肌。便后使用溫水坐浴10-15分鐘,水溫38-40℃為宜。疼痛明顯時可局部冷敷,48小時后改為熱敷促進吸收。若腫物持續增大、疼痛無法緩解或出現發熱,需及時就醫排除肛周膿腫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