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拉肚子可通過調整飲食、補充益生菌、口服補液鹽、使用止瀉藥物、治療原發疾病等方式改善。腹瀉可能由飲食不當、腸道菌群紊亂、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慢性腸炎等原因引起。
飲食不當是腹瀉的常見誘因。食用生冷、變質或過敏食物會刺激腸道蠕動加快,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建議選擇低渣低脂的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條、饅頭,避免乳制品和高纖維蔬菜。
腸道菌群紊亂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礙。長期使用抗生素或腸道感染后,可能出現腹脹伴水樣便。可補充雙歧桿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劑調節微生態平衡。
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腹瀉多伴隨低熱、惡心。輪狀病毒或諾如病毒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需注意預防脫水。口服補液鹽能有效糾正電解質紊亂,兒童可選用低滲型口服補液溶液。
細菌性腹瀉常見于食用污染食物后,糞便中可見黏液或血絲。志賀菌或沙門氏菌感染需進行大便培養確診,必要時使用抗生素治療,但需避免自行濫用抗菌藥物。
慢性腸炎患者會出現反復發作的腹瀉腹痛。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需通過腸鏡檢查明確診斷,治療方案包括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等抗炎藥物。持續便血或體重下降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