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白內障是由于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導致晶狀體混濁的繼發性白內障。常見誘因包括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抗精神病藥物以及縮瞳劑等,臨床表現為漸進性視力下降、眩光感和對比敏感度降低。
藥物性白內障主要與三類藥物相關。長期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地塞米松可能干擾晶狀體代謝,導致后囊下混濁,多伴有眼底病變等并發癥。吩噻嗪類抗精神病藥物如氯丙嗪易引發前囊星狀混濁,通常伴隨皮膚光敏反應。膽堿能藥物如毛果蕓香堿長期使用可能誘發前皮質混濁,常見于青光眼患者。
非藥物因素可加速病情進展。紫外線暴露會加重晶狀體氧化損傷,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可能促進蛋白質糖基化反應,吸煙者體內自由基積累可破壞晶狀體纖維結構。
早期可通過調整用藥方案控制發展。眼科醫生會評估原發病治療需求,必要時更換替代藥物。補充葉黃素、玉米黃質等抗氧化營養素有助于保護晶狀體。佩戴防紫外線眼鏡可減少陽光損傷。
當視力低于0.5或影響日常生活時需手術治療。超聲乳化吸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是標準術式,特殊類型混濁可能需囊膜染色等輔助技術。術后需密切監測眼壓及角膜內皮情況。
用藥期間應每半年進行裂隙燈檢查,青光眼患者使用縮瞳劑時建議每3個月復查。突然出現的視物變形或視野缺損需立即就醫排除視網膜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