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性流產可通過黃體功能支持、抗凝治療、宮頸環扎術、遺傳學篩查及免疫調節等方式干預。該病癥通常由胚胎染色體異常、母體內分泌失調、子宮結構異常、凝血功能障礙及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
胚胎染色體異常是早期流產最常見原因,約占50%-60%。針對這種情況建議進行夫妻雙方染色體核型分析,胚胎絨毛或組織遺傳學檢測。對于明確異常者可考慮胚胎植入前遺傳學篩查技術。
黃體功能不足會導致孕激素分泌不足,可通過地屈孕酮、黃體酮膠囊等藥物補充。患者常伴有月經周期縮短、基礎體溫上升緩慢等癥狀,需在醫生指導下規范用藥。
子宮結構異常包括縱隔子宮、宮腔粘連等解剖問題。宮腔鏡檢查能明確診斷,部分患者需行宮腔粘連分離術或子宮縱隔切除術。這類患者孕前評估尤為重要。
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凝血異常需使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患者可能出現血小板減少、血栓形成傾向,治療期間需定期監測凝血功能。
免疫因素如自然殺傷細胞活性異常,可能采用淋巴細胞免疫治療或免疫球蛋白輸注。這類干預需嚴格評估適應癥,在專業生殖免疫科指導下進行。
復發性流產患者建議完成全面病因篩查后再妊娠,包括甲狀腺功能、糖耐量、TORCH感染等檢查。心理支持同樣重要,焦慮抑郁情緒可能影響妊娠結局,必要時可尋求專業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