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關節長癬通常由真菌感染引起,常見原因有皮膚癬菌感染、環境潮濕、免疫力低下、接觸傳染源、皮膚屏障受損等。建議及時就醫明確診斷,避免抓撓防止擴散。
1、皮膚癬菌感染
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這類真菌喜好侵犯角質層,可通過直接接觸或共用物品傳播。典型表現為環形紅斑伴脫屑,邊緣隆起,中央消退,伴有輕度瘙癢。確診需通過真菌鏡檢或培養,治療可遵醫囑使用聯苯芐唑乳膏、特比萘芬軟膏等抗真菌藥物。
2、環境潮濕
長期浸泡水中或出汗過多會破壞皮膚弱酸性環境,削弱表皮屏障功能。洗碗工、游泳運動員等職業人群易發,表現為指縫或掌跖部位浸漬發白。建議勞作時戴防水手套,保持患處干燥,可配合使用氧化鋅軟膏保護皮膚。
3、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HIV感染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患者易發生頑固性癬癥。真菌在免疫缺陷狀態下更易定植繁殖,可能形成深在性肉芽腫或廣泛性皮損。需積極控制基礎疾病,必要時口服伊曲康唑膠囊進行系統治療。
4、接觸傳染源
接觸患病寵物或公共浴室污染的地面可能導致感染。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炎癥反應較明顯,常伴丘疹水皰。建議對寵物進行真菌篩查,公共場所避免赤足行走,接觸后及時用硫磺皂清洗。
5、皮膚屏障受損
濕疹或外傷導致的皮膚裂隙為真菌入侵創造條件。表現為原有皮損周圍出現衛星灶樣癬斑,可能合并細菌感染。應先控制原發皮膚病,再處理繼發感染,避免使用含激素的復方制劑掩蓋癥狀。
日常需注意保持手部清潔干燥,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指甲剪等物品。衣物應選擇透氣棉質面料,洗滌時用60℃以上熱水殺菌。飲食可適當增加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動物肝臟等食物,幫助維持皮膚完整性。若規范用藥后仍反復發作,需排查是否存在甲癬等隱匿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