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腫痛通常由局部炎癥刺激或全身因素引發,常見誘因包括牙菌斑堆積、機械損傷及系統性疾病。牙齦腫痛可通過口腔清潔、抗炎治療和病因處理等方式緩解。
牙菌斑刺激是牙齦腫痛最常見的原因。牙菌斑中的細菌代謝產物會引發牙齦組織炎癥反應,表現為紅腫、觸痛和出血。日常使用含氟牙膏刷牙配合牙線清潔,可有效控制菌斑。頑固性炎癥需口腔科醫生進行專業潔治。
機械性損傷也會導致牙齦腫痛。硬質食物劃傷、牙刷過度用力或牙齒矯正器摩擦都可能損傷牙齦。出現損傷后應暫停使用刺激物,用溫鹽水漱口促進愈合。持續出血或化膿需排除深部組織感染。
妊娠期激素變化可能引發牙齦增生反應。孕激素水平升高會使牙齦毛細血管擴張,更易出現腫脹和出血。孕婦應選擇軟毛牙刷,增加維生素C攝入。嚴重腫脹影響進食時需產科與口腔科聯合診治。
糖尿病患者牙齦腫痛風險顯著增高。高血糖環境利于細菌繁殖,同時影響組織修復能力。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使用醫用漱口水抑制口腔細菌。合并化膿性炎癥時可能需抗生素治療。
維生素C缺乏會導致牙齦結締組織脆弱。長期攝入不足可能引發壞血病性牙齦炎,表現為自發性出血和紫紅色腫脹。改善飲食結構,增加新鮮果蔬攝入可有效預防。已出現明顯癥狀者需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制劑。
牙齦腫痛持續超過一周或伴隨發熱、淋巴結腫大時,需警惕牙周膿腫、白血病等嚴重疾病可能。及時口腔專科檢查可明確診斷,避免延誤治療時機。夜間突發劇烈腫痛可能提示急性根尖周炎,需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