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風疹與蕁麻疹的區別主要在于誘因、癥狀特征及發病機制。冷風疹屬于物理性蕁麻疹亞型,由寒冷刺激直接誘發;蕁麻疹則可能由過敏、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表現為風團和血管性水腫。
1、誘因差異:
冷風疹由寒冷環境或物體接觸觸發,如冷風、冷水等溫度驟降刺激。蕁麻疹常見誘因包括食物過敏海鮮、堅果、藥物反應青霉素、阿司匹林、昆蟲叮咬或病毒感染,部分病例與自身免疫疾病相關。
2、癥狀表現:
冷風疹皮損局限于受冷部位,呈邊界清晰的紅斑或風團,脫離寒冷環境后1-2小時消退。蕁麻疹風團可全身泛發,伴劇烈瘙癢,單個皮損通常在24小時內消失但易反復發作,嚴重者可出現喉頭水腫等全身癥狀。
3、發病機制:
冷風疹屬于IgE介導的速發型超敏反應,寒冷刺激導致皮膚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蕁麻疹發病機制更復雜,除I型變態反應外,還可能涉及補體激活、自身抗體作用等途徑。
4、診斷方法:
冷風疹可通過冰塊試驗確診,將冰塊置于前臂5分鐘后觀察局部是否出現風團。蕁麻疹需結合病史排查過敏原,必要時進行血清IgE檢測或自體血清皮膚試驗以鑒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5、治療側重:
冷風疹以避免寒冷暴露為主,必要時服用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預防發作。蕁麻疹需根據病因選擇治療方案,急性期使用西替利嗪聯合雷尼替丁,慢性患者可能需要奧馬珠單抗等生物制劑。
日常護理需注意溫差變化時做好保暖,避免攝入已知過敏食物。急性發作期可冷敷緩解瘙癢,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刺激。建議記錄發作時間與環境因素,幫助醫生判斷誘因。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反復發作或伴隨呼吸困難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