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指檢可初步篩查肛門息肉,確診需結合腸鏡檢查。肛門息肉可能與長期便秘、炎癥刺激、遺傳因素、飲食結構失衡、肛管損傷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便血、肛門異物感、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
1、檢查原理:
肛門指檢通過醫生戴手套的手指觸診肛管及直腸下端,能發現距肛緣7-10厘米范圍內的較大息肉。質地柔軟的隆起性病變可能提示息肉,但無法判斷性質,需進一步腸鏡活檢明確病理類型。
2、檢出限制:
直徑小于0.5厘米的扁平息肉易漏診,高位直腸息肉超出指檢范圍。指檢對腺瘤性息肉與炎性息肉鑒別困難,無法評估息肉表面糜爛或癌變風險,需結合糞便潛血試驗提高檢出率。
3、伴隨癥狀:
指檢發現息肉多伴有便后滴血或廁紙染血,血液常附著于糞便表面。患者可能主訴肛門墜脹感或里急后重,排便時息肉脫出肛門外需手法復位,長期便血可能導致貧血癥狀。
4、后續處理:
疑似息肉需預約結腸鏡檢查,小息肉可在腸鏡下電凝切除,較大息肉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術后病理確診為腺瘤性息肉者,建議每3年復查腸鏡,日常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減少復發風險。
5、鑒別診斷:
需與痔核、肛乳頭肥大、直腸脫垂等疾病區分。痔核觸診呈柔軟靜脈團,肛乳頭為質硬三角形突起。指檢發現固定質硬腫塊伴觸痛,需警惕直腸癌可能,應立即安排影像學檢查。
發現肛門息肉應調整飲食結構,增加燕麥、火龍果等高纖維食物攝入,每日飲水不少于1500毫升。避免久坐久站,建議進行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力,便后溫水坐浴促進血液循環。定期復查腸鏡監測息肉變化,40歲以上人群建議將肛門指檢納入常規體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