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憩室可通過超聲檢查、宮腔鏡檢查、磁共振成像、子宮輸卵管造影、婦科檢查等方式診斷。子宮憩室是子宮肌層局部薄弱形成的囊袋狀結構,多發生于剖宮產術后。
1、超聲檢查
經陰道超聲是診斷子宮憩室的首選方法,能夠清晰顯示子宮肌層缺損的位置、大小及深度。超聲下可見子宮前壁下段肌層不連續,形成與宮腔相通的液性暗區。三維超聲能更立體呈現憩室形態,評估殘留肌層厚度。檢查無創且操作簡便,適合作為初步診斷手段。
2、宮腔鏡檢查
宮腔鏡可直接觀察憩室內膜形態及開口位置,準確判斷憩室與周圍組織關系。鏡下可見子宮下段凹陷處內膜覆蓋,可能伴有局部血管增生或瘢痕形成。該檢查能同步進行組織活檢,但屬于侵入性操作,需在月經干凈后3-7天進行。
3、磁共振成像
MRI能多平面顯示子宮全層結構,精確測量憩室與漿膜層的距離。T2加權像上憩室表現為高信號囊腔,周圍肌層變薄。對于復雜病例或術前評估,MRI可提供三維重建圖像,幫助制定手術方案。但費用較高且檢查時間長,通常作為二線檢查。
4、子宮輸卵管造影
造影劑充盈宮腔后,X線攝片可顯示造影劑在憩室內的滯留現象。典型表現為子宮下段向外突出的囊狀顯影,月經后仍有造影劑殘留。該方法能評估憩室與輸卵管的關系,但存在輻射暴露風險,目前已逐漸被超聲替代。
5、婦科檢查
雙合診可能觸及子宮下段柔軟膨出,但診斷價值有限。部分患者宮頸外口可見暗紅色分泌物,提示經血潴留。該檢查主要用于初步篩查,需結合影像學確認。對于無癥狀的小憩室,婦科檢查可能無陽性發現。
確診子宮憩室后應避免劇烈運動及重體力勞動,減少增加腹壓的動作。保持會陰清潔,經期勤換衛生用品以防感染。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促進組織修復。有生育需求者需咨詢醫生評估妊娠風險,必要時行憩室修補術。定期復查超聲監測憩室變化,若出現經期延長或腹痛加重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