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蕁麻疹是一種由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引起的局限性水腫反應,主要表現為突發瘙癢性風團,通常在24小時內消退。常見誘因包括食物過敏、藥物反應、感染因素、物理刺激及昆蟲叮咬。
1、食物過敏:
海鮮、雞蛋、堅果等食物中的異種蛋白可能引發IgE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患者進食后數分鐘至2小時內出現風團,可伴有唇部腫脹或腹痛。治療需立即停止可疑食物攝入,必要時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
2、藥物反應:
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藥物可能作為半抗原觸發肥大細胞脫顆粒。風團常彌漫分布于軀干和四肢,嚴重時可合并血管性水腫。臨床需停用致敏藥物,嚴重者需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質激素。
3、感染因素:
鏈球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或腸道寄生蟲可產生循環免疫復合物。患者除風團外可能伴有發熱、咽痛等感染癥狀。控制感染源后癥狀多緩解,可聯合使用依巴斯汀等第二代抗組胺藥。
4、物理刺激:
冷熱刺激、日光照射或皮膚劃痕等物理因素可直接激活肥大細胞。特征性表現為受壓部位出現條索狀風團,避開刺激源后癥狀自行消退。物理性蕁麻疹建議穿著寬松衣物,避免極端溫度接觸。
5、昆蟲叮咬:
蜂類、蚊蟲的毒液或唾液蛋白可引發局部或全身過敏反應。叮咬處出現劇癢性丘疹,嚴重時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需立即清除毒刺,局部冷敷,全身癥狀需腎上腺素急救。
急性蕁麻疹發作期間建議穿著純棉透氣衣物,避免搔抓導致皮膚破損。飲食宜選擇清淡易消化的米粥、面條等,暫忌海鮮、辛辣食物。保持室內通風清潔,使用溫水沐浴。若出現呼吸困難、喉頭水腫等全身癥狀需立即急診處理。癥狀反復發作超過6周可能轉為慢性蕁麻疹,建議進行過敏原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