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缺失可能由齲齒、牙周病、外傷、先天性缺牙、骨質疏松等因素引起,可通過種植修復、活動義齒、固定義齒、正畸治療、頜面外科手術等方式干預。
1、齲齒破壞:
未經治療的齲齒可導致牙體大面積缺損,當齲壞進展至牙髓引發根尖周炎時,常需拔除患牙。長期多顆牙齲壞會顯著增加牙列缺失風險,日常使用含氟牙膏、定期潔牙能有效預防。
2、牙周病變:
慢性牙周炎造成牙槽骨吸收和牙齦萎縮,牙齒逐漸松動脫落。該病與菌斑堆積、吸煙等因素相關,可能出現牙齦出血、口臭等癥狀。齦下刮治配合甲硝唑、多西環素等藥物可控制進展。
3、外傷因素:
運動撞擊或意外事故可能導致牙齒折斷或完全脫位。即刻再植術適用于新鮮外傷牙,超過2小時則需后期修復。佩戴運動護齒套能降低50%以上運動性牙損傷概率。
4、發育異常:
先天性缺牙與遺傳基因突變相關,常見于側切牙或第二前磨牙缺失。正畸治療可通過關閉間隙或預留種植空間改善功能,嚴重者需結合骨增量手術。
5、全身疾病:
骨質疏松癥患者頜骨密度降低會加速牙齒脫落,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易發生牙周感染。雙膦酸鹽類藥物可能增加頜骨壞死風險,需在口腔治療前評估用藥史。
每日攝入800mg鈣質和15μg維生素D有助于維持牙槽骨健康,咀嚼粗纖維食物刺激頜骨發育,使用沖牙器清潔義齒可降低基牙齲壞率。建議每半年進行口腔檢查,活動義齒佩戴者需定期調整咬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