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經濕熱可能由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外感濕熱、肝膽疾病、脾胃虛弱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口苦咽干、脅肋脹痛、小便黃赤、陰部潮濕瘙癢、舌苔黃膩等癥狀。
1、口苦咽干:
肝經濕熱上擾口腔,膽汁上逆導致口中發苦,津液耗傷出現咽干。晨起癥狀明顯,飲水后短暫緩解??墒秤镁G豆、薏苡仁等清熱利濕食物,避免辛辣油膩。
2、脅肋脹痛:
肝膽經絡循行脅肋部,濕熱蘊結導致氣機阻滯。疼痛呈脹悶感,情緒波動時加重。按摩期門、日月等穴位可緩解,伴隨發熱需排查膽囊炎。
3、小便黃赤:
濕熱下注膀胱致使小便顏色深黃,嚴重時呈茶色伴有灼熱感。每日飲用玉米須茶、車前草水促進排泄,尿常規檢查可發現膽紅素升高。
4、陰部潮濕:
肝經繞陰器,濕熱下注引發會陰部多汗、濕疹或瘙癢。女性白帶量多色黃,男性易發陰囊潮濕。需保持局部清潔干燥,苦參、黃柏煎湯外洗。
5、舌苔黃膩:
舌象為濕熱證重要指征,舌質紅、苔黃厚膩如油敷。長期存在需警惕脂肪肝或膽道感染,龍膽瀉肝湯等方劑可辨證使用。
日常宜食冬瓜、絲瓜等清熱食材,練習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式疏通肝經,避免熬夜及情緒激動。若出現鞏膜黃染、持續高熱等嚴重癥狀,需立即排查病毒性肝炎、膽管結石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