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皮膚潮濕摩擦、營養不良、感覺障礙、血液循環不良等。
1、局部組織長期受壓
骨骼突出部位持續受到壓力是壓瘡發生的核心機制。當外部壓力超過毛細血管閉合壓時,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細胞壞死。臥床患者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最易受累,需定時翻身減壓。使用氣墊床等減壓裝置可分散體壓,但無法完全替代人工翻身護理。
2、皮膚潮濕摩擦
大小便失禁或汗液浸潤會使皮膚角質層軟化,機械摩擦力顯著增加。潮濕環境使表皮更易與床單發生剪切損傷,特別是搬運患者時產生的摩擦力可破壞皮下微血管網。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使用隔離霜和防滑墊能有效預防此類損傷。
3、營養不良
蛋白質能量缺乏會導致皮下脂肪墊變薄、膠原合成減少,使組織抗壓能力下降。低白蛋白血癥患者出現壓瘡的概率顯著增高,維生素C和鋅缺乏也會延緩傷口愈合。營養篩查和膳食補充應作為壓瘡預防的基礎措施。
4、感覺障礙
脊髓損傷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因痛覺減退,無法感知壓迫不適而主動調整體位。這種保護性感覺缺失使受壓部位損傷風險增加數倍。對此類高危人群需建立嚴格的翻身時間表,并使用壓力監測墊輔助護理。
5、血液循環不良
動脈硬化、心力衰竭等疾病會降低組織灌注,使受壓區域更易發生缺血性壞死。糖尿病患者微循環障礙與壓瘡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改善基礎疾病的同時,應避免使用收縮血管藥物,并注意肢體保暖促進血流。
預防壓瘡需采取綜合措施,每2小時更換體位是核心干預手段。使用高蛋白飲食補充營養,選擇柔軟透氣的床墊減少摩擦,每日檢查骨突部位皮膚變化。對已出現的紅斑期壓瘡,解除壓力后多可自行恢復,但出現破潰需專業清創處理。長期臥床者建議進行營養風險評估,護理過程中注意動作輕柔避免拖拽,保持床單位平整無皺褶。寒冷季節需加強肢體末梢保暖,改善微循環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