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主要表現為反復發(fā)作的風團和瘙癢,病程超過6周。風團通常呈紅色或蒼白色隆起皮損,邊界清晰,可伴有血管性水腫,癥狀可能由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異常、感染等因素誘發(fā)。
1、風團
風團是慢性蕁麻疹最典型的癥狀,表現為皮膚上突然出現的局限性水腫性隆起,形狀不規(guī)則,大小從數毫米到數厘米不等。風團通常會在24小時內自行消退,但新的風團會反復出現。風團消退后不留痕跡,但可能伴有暫時性色素沉著。風團的發(fā)生與皮膚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炎癥因子有關,導致真皮層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
2、瘙癢
瘙癢是慢性蕁麻疹患者最常見的主觀癥狀,通常與風團同時出現,程度從輕微不適到劇烈難忍不等。瘙癢在夜間可能加重,影響睡眠質量。搔抓可能加重皮膚損傷,導致繼發(fā)感染。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燒灼感或刺痛感,這些癥狀與神經末梢受到炎癥介質刺激有關。
3、血管性水腫
約半數慢性蕁麻疹患者會伴發(fā)血管性水腫,表現為皮下組織深層腫脹,好發(fā)于眼瞼、嘴唇、舌體、手足等部位。腫脹通常持續(xù)72小時以上,可能引起局部緊繃感或疼痛,但一般不伴瘙癢。喉頭水腫雖罕見但屬急癥,可能導致呼吸困難,需立即就醫(yī)處理。
4、癥狀波動
慢性蕁麻疹癥狀具有明顯波動性,可能每日發(fā)作或間歇性出現。癥狀加重常與物理刺激、壓力、感染等因素相關。部分患者存在晝夜節(jié)律,傍晚或夜間癥狀加重。癥狀持續(xù)時間因人而異,部分患者病程可達數年,但多數患者在1-2年內逐漸緩解。
5、伴隨癥狀
少數慢性蕁麻疹患者可能伴有全身癥狀,如低熱、乏力、關節(jié)痛等。這些癥狀提示可能存在系統(tǒng)性炎癥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是常見的共病,建議進行甲狀腺功能篩查。癥狀長期未控制可能影響生活質量,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慢性蕁麻疹患者應注意記錄發(fā)作誘因,避免已知過敏原和物理因素刺激。穿著寬松棉質衣物,避免過熱和劇烈摩擦皮膚。保持皮膚清潔濕潤,使用溫和無刺激的洗護產品。飲食宜清淡,限制可能致敏的高組胺食物如海鮮、發(fā)酵食品等。適度運動有助于緩解壓力,但需避免出汗過多誘發(fā)癥狀。癥狀持續(xù)或加重時應及時復診調整治療方案,不建議自行長期使用抗組胺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