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是指發生在牙周支持組織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主要由菌斑微生物引起,表現為牙齦紅腫、出血、牙周袋形成及牙槽骨吸收。慢性牙周炎的進展與口腔衛生狀況、全身因素、遺傳易感性等多種因素有關,可能逐步導致牙齒松動甚至脫落。
1、菌斑微生物
菌斑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因素,細菌及其代謝產物刺激牙齦組織引發炎癥反應。長期堆積的菌斑可礦化形成牙石,進一步加劇牙齦退縮和牙周袋加深。控制菌斑需通過每日規范刷牙、使用牙線及定期潔治,必要時可配合氯己定含漱液等輔助抑菌。
2、局部刺激因素
不良修復體、牙齒排列不齊或咬合創傷等局部因素會促進菌斑滯留,加重牙周組織破壞。臨床需通過調磨修復體邊緣、正畸治療或咬合調整消除局部刺激源。伴有深牙周袋者可能需接受牙齦翻瓣術等手術治療。
3、全身因素影響
糖尿病、吸煙、免疫功能低下等全身狀態會降低牙周組織修復能力,加速炎癥進展。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時,牙周炎治療效果往往較差。戒煙、控制基礎疾病是輔助治療的重要環節。
4、遺傳易感性
部分患者存在白細胞介素-1等基因多態性,導致炎癥反應過度激活。這類患者即使菌斑控制良好,仍可能出現快速進展的牙槽骨吸收。需加強監測并早期干預,必要時采用骨移植等再生治療。
5、宿主免疫反應
過度的免疫應答會導致膠原酶和前列腺素等炎癥介質釋放,造成牙周韌帶和骨組織破壞。非甾體抗炎藥或小劑量多西環素可能用于調節宿主反應,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慢性牙周炎患者應每3-6個月接受專業牙周維護治療,日常使用軟毛牙刷和牙間隙刷清潔,避免橫向用力刷牙。增加維生素C和鈣質攝入有助于牙齦修復,限制高糖飲食可減少菌斑堆積。出現牙齦自發出血或牙齒移位時需及時復診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