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鏡是一種通過微創技術直接觀察胎兒發育情況的醫療設備,由纖細的光纖內窺鏡與成像系統組成,需在超聲引導下經腹壁穿刺進入宮腔。其應用范圍包括診斷胎兒結構異常、評估染色體疾病風險、進行宮內治療等操作。
1、技術原理:胎兒鏡直徑約2-3毫米,配備高分辨率攝像頭與操作通道,可清晰顯示胎兒體表及胎盤狀況。手術通常在孕18-26周實施,需結合局部麻醉與實時超聲監測,避免損傷胎盤及臍帶。
2、診斷適應癥:主要用于檢測開放性神經管缺陷、唇腭裂、肢體畸形等結構異常。對于雙胎輸血綜合征、先天性膈疝等特殊病例,可同時進行病因學診斷與預后評估。
3、治療功能:能實施胎兒鏡下激光凝固術治療雙胎輸血綜合征,開展胎兒胸腔積液引流、后尿道瓣膜切開等介入操作。部分先天性心臟病也可嘗試宮內球囊擴張術干預。
4、操作風險:存在5%-10%的流產概率,可能引發胎膜早破、宮內感染或出血。術后需密切監測胎心變化,建議臥床休息48小時,定期復查超聲評估胎兒狀態。
5、替代方案:與傳統羊膜穿刺相比,胎兒鏡能獲取更直觀的影像學證據。但核磁共振等無創檢查仍為首選篩查手段,僅在高度懷疑特定畸形時考慮有創操作。
孕婦接受胎兒鏡檢查前需完成血常規、凝血功能等實驗室檢測,排除活動性感染。術后建議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蛋,避免劇烈運動,每日監測胎動次數。出現腹痛或陰道流液需立即返院復查,必要時進行保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