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管狀腺瘤是直腸黏膜上皮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屬于結直腸息肉常見類型,具有潛在惡變風險。
1、病理特征:
直腸管狀腺瘤由密集排列的腺管結構構成,顯微鏡下可見腺體呈細長管狀排列,細胞核輕度異型性。根據WHO分類標準,其占結直腸腺瘤的60%-80%,直徑多小于2cm,表面光滑或分葉狀。
2、發病機制:
與APC基因突變導致的Wnt信號通路激活密切相關,腸黏膜干細胞異常增殖形成腺瘤。高脂飲食、吸煙等環境因素可加速基因損傷,腸道菌群失調可能參與腺瘤微環境形成。
3、臨床表現:
多數患者無癥狀,部分出現便血、黏液便或里急后重感。較大腺瘤可能引起腸梗阻癥狀,如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直腸指檢可觸及距肛緣8cm以內的柔軟腫物。
4、診斷方法:
結腸鏡檢查是金標準,可直觀觀察病灶形態并取活檢。染色內鏡或放大內鏡能評估pit分型,超聲內鏡判斷浸潤深度。糞便潛血試驗可作為初篩手段。
5、治療原則:
直徑<1cm的腺瘤建議內鏡下切除,包括圈套器冷切除、EMR術。直徑1-2cm需行分片EMR或ESD術,術后3年復查腸鏡。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需縮短隨訪間隔。
日常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芹菜,限制紅肉及加工食品。規律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保持BMI<24。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5年進行腸鏡篩查,有家族史者提前至35歲。術后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1周,觀察有無遲發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