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中性粒細胞偏低可通過調整飲食、預防感染、補充營養、監測血常規、醫療干預等方式治療。中性粒細胞減少通常由病毒感染、藥物影響、營養不良、免疫缺陷、血液疾病等原因引起。
1、飲食調整:保證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有助于粒細胞生成,可增加魚肉、雞蛋、菠菜等富含鐵和葉酸的食物。避免生冷食物降低感染風險,母乳喂養的嬰兒需母親同步加強營養。
2、感染防護:減少公共場所暴露,接觸嬰兒前需規范洗手。定期消毒玩具和餐具,接種流感疫苗等滅活疫苗。出現發熱癥狀需立即就醫排查感染源。
3、營養補充: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時需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相應制劑。早產兒或低體重兒可能需要特殊配方奶粉,必要時進行腸外營養支持。
4、指標監測:每2-4周復查血常規觀察粒細胞絕對值變化。記錄體溫曲線和進食情況,發現淋巴細胞異常增高需排查EB病毒等特殊感染。
5、醫療干預:持續粒細胞低于0.5×10?/L需考慮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治療。排除先天性粒細胞減少癥等疾病,骨髓穿刺檢查適用于伴隨貧血或血小板減少的患兒。
日常需維持每日30分鐘戶外活動增強體質,睡眠時間保證12-14小時。護理時注意觀察口腔黏膜和皮膚有無感染灶,體溫超過38℃或精神萎靡需急診處理。恢復期可逐步添加含鋅豐富的牡蠣粉和動物肝臟輔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