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癥可通過營養干預、運動訓練、藥物治療、激素替代、康復管理等方式治療。肌少癥通常由衰老、營養不良、慢性炎癥、激素水平下降、神經肌肉病變等原因引起。
1、營養干預
增加優質蛋白攝入有助于延緩肌肉流失,建議每日攝入乳清蛋白、雞蛋、魚類等易吸收蛋白來源。補充維生素D可改善肌肉合成,適當增加堅果、深海魚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存在吞咽障礙時可選擇蛋白粉或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
2、運動訓練
抗阻訓練能有效刺激肌肉生長,推薦使用彈力帶、器械等進行每周3次的中等強度訓練。有氧運動結合平衡訓練可改善肌肉協調性,如太極拳、水中運動等低沖擊項目。運動計劃需根據個體耐受度逐步增加強度。
3、藥物治療
睪酮替代治療適用于男性性腺功能減退患者,需監測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生長激素釋放肽類藥物可促進蛋白質合成,如替莫瑞林。肌酸補充劑可能改善肌肉力量,但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4、激素調節
絕經后女性可考慮雌激素替代治療以減緩肌肉流失。甲狀腺功能異常患者需調整甲狀腺激素水平。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缺乏者可能受益于相關激素補充,但需嚴格評估適應癥。
5、康復管理
多學科團隊協作模式整合營養師、康復師等專業力量。電刺激療法適用于臥床患者維持肌肉活性。定期進行肌肉量、握力等指標監測,動態調整干預方案。心理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療依從性。
肌少癥患者需建立長期健康管理計劃,保持每日30分鐘以上步行等低強度活動,烹飪時優先采用蒸煮方式保留食材營養,定期進行人體成分分析監測肌肉狀態。合并慢性病患者應控制好基礎疾病,避免長時間臥床導致肌肉廢用性萎縮。社區可組織老年健身小組提供社交支持,家庭成員需關注患者飲食攝入情況,必要時尋求臨床營養師制定個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