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鏡主要用于檢查表皮和真皮淺層的皮膚病變,常見可輔助診斷的疾病有脂溢性角化病、色素痣、基底細胞癌、黑色素瘤、銀屑病等。皮膚鏡通過放大觀察皮損的形態結構、顏色分布及血管模式,幫助鑒別良惡性病變。
1、脂溢性角化病
皮膚鏡下可見腦回狀結構或粉刺樣開口,邊界清晰,表面常有油脂性鱗屑。該檢查能區分其與扁平疣或日光性角化病,典型表現為黃褐色斑塊伴假性角囊腫。對于生長迅速或出血的病灶,需結合病理檢查排除惡變。
2、色素痣
可觀察到均勻的色素網絡、球狀或均質模式,良性痣通常對稱且邊界規整。皮膚鏡能識別不典型痣的預警特征如不對稱色素、藍白幕等,對直徑超過6毫米或近期變化的痣建議進一步活檢。
3、基底細胞癌
表現為樹枝狀血管、藍灰色卵圓形巢或潰瘍,周邊常見輪輻狀結構。皮膚鏡可提高淺表型與結節型的診斷準確率,避免漏診色素性亞型,但最終確診仍需組織病理學檢查。
4、黑色素瘤
早期識別不規則色素網、偽足樣擴展或多種顏色混雜是關鍵。皮膚鏡能發現ABCDE標準中的微觀特征,對肢端型黑色素瘤可觀察到平行脊模式,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皮膚鏡隨訪監測。
5、銀屑病
典型表現為均勻分布的紅色背景伴點狀血管,可見云母樣鱗屑。皮膚鏡有助于鑒別濕疹或真菌感染,對關節病型銀屑病可觀察到甲母質毛細血管異常,輔助評估病情活動度。
皮膚鏡檢查后應保持患處清潔干燥,避免搔抓或暴曬。日常需定期自查皮膚變化,發現新發皮損或原有皮損形態改變時及時復診。對于高風險人群如長期日光暴露者或免疫抑制患者,建議每年進行專業皮膚鏡篩查。檢查后48小時內避免使用刺激性護膚品,若出現紅腫疼痛等異常反應需就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