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瘙癢夜間加重可能與足癬、濕疹、糖尿病神經病變、接觸性皮炎或汗皰疹有關。足癬由真菌感染引起,濕疹與過敏或免疫異常相關,糖尿病神經病變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接觸性皮炎源于外界刺激物,汗皰疹則與多汗或精神因素有關。
1、足癬
足癬俗稱腳氣,由紅色毛癬菌等真菌感染引起,表現為腳底脫屑、水皰及劇烈瘙癢,夜間因被窩溫度升高加劇瘙癢。需保持足部干燥,避免共用鞋襪,可遵醫囑使用聯苯芐唑乳膏、硝酸咪康唑散或特比萘芬片等抗真菌藥物。
2、濕疹
腳底濕疹多與接觸洗滌劑、橡膠鞋材等過敏原有關,表現為紅斑、丘疹伴滲出傾向,夜間瘙癢與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相關。建議穿棉質透氣鞋襪,減少抓撓,可遵醫囑使用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他克莫司軟膏或口服氯雷他定片。
3、糖尿病神經病變
長期高血糖損傷末梢神經可導致腳底蟻走感或灼癢,夜間靜息時癥狀明顯。需監測血糖并控制飲食,避免足部外傷,可遵醫囑使用甲鈷胺片、硫辛酸膠囊或普瑞巴林膠囊營養神經。
4、接觸性皮炎
腳部接觸新鞋染料、膠水等化學物質后,可能出現界限清楚的紅斑伴瘙癢,夜間注意力集中時癥狀凸顯。應立即停用致敏物品,用清水沖洗患處,可遵醫囑外用爐甘石洗劑或口服西替利嗪片。
5、汗皰疹
腳底多汗或精神緊張可能誘發汗皰疹,表現為深在性小水皰伴瘙癢,夜間汗液蓄積加重不適。建議穿透氣鞋襪并減少劇烈運動,可遵醫囑使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或口服依巴斯汀片。
日常需選擇吸汗透氣的棉質襪子,避免穿橡膠鞋或塑料拖鞋;每日用溫水清洗腳部后徹底擦干,尤其注意趾縫;避免搔抓導致繼發感染;糖尿病患者應定期檢查足部皮膚;若瘙癢持續超過兩周或出現潰爛、流膿,須及時至皮膚科或內分泌科就診。夜間可適當調低室溫減少出汗,睡前涂抹無刺激保濕霜緩解干燥性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