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與慢性胃炎在病程、病因及癥狀表現上存在顯著差異。急性胃炎通常由感染、藥物刺激或飲食不當等短期因素引發,表現為突發性上腹疼痛、惡心嘔吐;慢性胃炎多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膽汁反流或自身免疫因素相關,癥狀隱匿且易反復發作如腹脹、食欲減退。兩者治療原則不同,急性期以消除誘因和對癥為主,慢性期需長期管理并針對病因干預。
1、病程差異:急性胃炎起病急驟,病程多在數天至兩周內緩解;慢性胃炎發展緩慢,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急性發作時需禁食6-8小時后逐步過渡到流質飲食,慢性患者建議長期保持低脂低纖維膳食結構,避免腌制食品。
2、病因區別:急性胃炎常見于酒精刺激、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或食物中毒;慢性胃炎60%以上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也可能與長期吸煙、自身免疫性胃炎導致的壁細胞抗體有關。根治幽門螺桿菌需采用質子泵抑制劑聯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三聯療法。
3、癥狀特點:急性胃炎多呈現劇烈上腹痛伴嘔吐,嚴重者可出現嘔血;慢性胃炎以隱痛、餐后飽脹感為主,可能伴隨貧血自身免疫性胃炎導致維生素B12吸收障礙。急性發作時可短期使用鋁碳酸鎂保護胃黏膜,慢性患者需定期監測胃鏡。
4、病理變化:急性胃炎胃黏膜表現為充血水腫、淺表糜爛;慢性胃炎可見胃腺體萎縮萎縮性胃炎或腸上皮化生癌前病變標志。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建議每1-2年進行胃鏡檢查,自身免疫型需定期注射維生素B12。
5、并發癥風險:急性胃炎較少引發嚴重后遺癥;慢性胃炎可能進展為胃潰瘍、胃癌,尤其伴有不典型增生者癌變率達5%-10%。慢性患者應限制咖啡因攝入,增加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攝入以促進鐵吸收,規律進行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改善胃腸蠕動。
胃炎患者需建立個體化飲食方案,急性期選擇米湯、藕粉等低渣食物,慢性期增加優質蛋白如魚肉、蛋清。兩類患者均應避免空腹食用辛辣食物,建議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每日保持30分鐘步行以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出現持續黑便或體重下降超過10%需立即消化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