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息肉主要通過腸鏡檢查確診,診斷方法包括結腸鏡檢查、病理活檢、影像學檢查、糞便潛血試驗和腫瘤標志物檢測。
1、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是診斷乙狀結腸息肉的金標準。檢查時醫生將帶有攝像頭的軟管從肛門插入,可直觀觀察乙狀結腸黏膜情況,發現息肉后能直接測量大小、判斷形態并取組織活檢。無痛腸鏡可在靜脈麻醉下進行,減輕患者不適感。
2、病理活檢:
腸鏡檢查中發現息肉時需鉗取組織送病理檢查,這是鑒別息肉性質的關鍵步驟。病理報告會明確息肉類型如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還需判斷是否存在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等癌前病變特征。
3、影像學檢查:
CT結腸成像適用于無法耐受腸鏡的患者,通過三維重建技術顯示腸壁結構,能檢測直徑大于5毫米的息肉。但敏感度低于腸鏡,且無法進行活檢,通常作為補充檢查手段。
4、糞便潛血試驗:
通過檢測糞便中微量血液篩查腸道病變,陽性結果提示需進一步腸鏡檢查。但該方法存在假陰性可能,尤其對無出血的息肉檢出率較低,不適合作為獨立診斷依據。
5、腫瘤標志物檢測:
CEA等腫瘤標志物升高可能提示息肉惡變風險,但特異性較差。通常用于已確診癌變患者的病情監測,不作為息肉初篩手段。
確診乙狀結腸息肉后應調整飲食結構,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芹菜等促進腸道蠕動,限制紅肉及加工肉制品攝入。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改善腸道血液循環。建議戒煙限酒,避免久坐不動。腺瘤性息肉患者需根據醫囑定期復查腸鏡,炎性息肉患者可針對原發腸道炎癥進行治療。日常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