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頜骨骨髓炎是頭頸部放射治療后發生的頜骨感染性壞死,主要由放射線導致骨組織血供障礙和免疫力下降引起。典型表現包括局部疼痛、死骨暴露、經久不愈的瘺管,可能伴隨張口受限和病理性骨折。
1、發病機制
放射線會損傷頜骨內微血管系統,導致骨組織逐漸缺血壞死。同時放射線抑制成骨細胞活性,破壞局部免疫防御功能,口腔細菌易通過齲齒或牙周病灶侵入壞死骨組織,最終形成慢性骨髓炎。放射性骨壞死多發生于放射治療后數月到數年,下頜骨發生率高于上頜骨。
2、臨床表現
早期表現為放射區頜骨持續性鈍痛,隨后出現牙齦潰瘍、死骨暴露,創面覆蓋灰白色壞死組織。病變進展可形成口腔-皮膚瘺管,膿性分泌物帶有壞死骨碎屑。嚴重者發生病理性骨折,出現咬合錯亂。約半數患者伴放射性齲齒,牙齒呈黑褐色碎裂。
3、診斷要點
需結合放射治療史和典型癥狀,影像學檢查顯示骨密度不均、蟲蝕樣骨質破壞和死骨形成。CT可見骨皮質中斷和游離骨片,MRI能早期發現骨髓水腫。需與腫瘤復發、普通骨髓炎鑒別,必要時行病理活檢確認。
4、保守治療
早期可嘗試高壓氧治療改善組織缺氧,配合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藥物包括克林霉素、甲硝唑等。局部清創去除淺表壞死組織,使用含碘仿的引流條控制感染。疼痛管理選用非甾體抗炎藥,營養不良者需腸內營養支持。
5、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無效或大面積骨壞死時需手術,包括死骨切除術、頜骨節段性切除術。缺損較大者需血管化腓骨瓣或髂骨瓣重建,術前需評估受區血管條件。術后繼續高壓氧治療,長期隨訪觀察復發跡象。
預防放射性頜骨骨髓炎的關鍵在于放射治療前徹底處理口腔病灶,包括拔除預后不良的牙齒、治療牙周炎。放療后保持口腔衛生,定期檢查牙齒,避免創傷性操作。出現頜骨疼痛或潰瘍應及時就診,日常飲食需選擇軟質高蛋白食物,補充維生素C和鈣質促進組織修復。戒煙戒酒,控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