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3的安全性通常高于維生素D2,兩者在常規劑量下均具有較高安全性,但D3的生物利用度和代謝穩定性更優。
維生素D3與維生素D2均為維生素D的補充形式,但兩者在來源、代謝途徑及生物活性上存在差異。維生素D3主要來源于動物性食物如魚類、蛋黃,或由皮膚在紫外線照射下合成,其結構與人體天然存在的維生素D一致,代謝時直接轉化為活性形式骨化三醇,利用率較高。維生素D2則來自植物或真菌,需經過肝臟和腎臟的額外轉化步驟,相同劑量下提升血鈣水平的效果弱于D3,長期使用可能需更高劑量才能達到同等效果,潛在增加代謝負擔。
維生素D2在儲存和服用過程中穩定性較差,易受濕度、溫度影響而降解,可能影響補充效果。維生素D3的化學性質更穩定,保質期內效價下降較少,適合長期儲存。對于存在肝腎功能障礙的人群,維生素D3的代謝路徑更為直接,蓄積風險相對更低。但需注意,無論補充D2或D3,超劑量使用均可能導致血鈣過高、血管鈣化等不良反應,須嚴格遵循醫囑調整劑量。
建議根據個體情況選擇維生素D補充劑,普通人群優先考慮維生素D3,素食者或對動物源成分敏感者可選用維生素D2。日常應結合陽光照射和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定期監測血鈣和維生素D水平,避免盲目大劑量補充。出現頭痛、惡心或尿量異常時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