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萎縮可能引起肝功能衰竭、門靜脈高壓、凝血功能障礙、代謝紊亂和繼發感染等嚴重后果。肝萎縮通常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藥物性肝損傷或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因素導致。
1、肝功能衰竭
肝萎縮導致肝細胞大量減少,肝臟合成、解毒和代謝功能嚴重受損。患者可能出現黃疸、腹水、肝性腦病等癥狀。血液中膽紅素和氨水平升高,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嚴重時需進行肝移植治療,常用藥物包括促肝細胞生長素、門冬氨酸鳥氨酸等。
2、門靜脈高壓
肝萎縮伴隨肝內血管結構改變,門靜脈血流受阻壓力升高。可能引發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脾功能亢進和腹水形成。治療需控制門脈壓力,常用藥物有普萘洛爾、硝酸異山梨酯,必要時行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
3、凝血功能障礙
肝臟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患者易出現皮下瘀斑、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現。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血小板數量可能減少。需補充維生素K、新鮮冰凍血漿或凝血酶原復合物,同時治療原發肝病。
4、代謝紊亂
肝萎縮影響糖原儲存和脂肪代謝,可能出現低血糖、血脂異常和電解質失衡。蛋白質代謝障礙導致血氨升高,引發肝性腦病。需調整飲食結構,限制蛋白質攝入,使用乳果糖調節腸道菌群。
5、繼發感染
免疫功能下降易發生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肺部感染和敗血癥。腹水患者需定期檢測,出現發熱、腹痛應及時抗感染治療。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需謹慎,常用頭孢曲松、喹諾酮類等藥物。
肝萎縮患者需嚴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藥物,保證充足優質蛋白和維生素攝入。定期監測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血氨水平,出現意識改變或出血傾向應立即就醫。適當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避免過度疲勞。保持規律作息和良好心態,有助于延緩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