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分期主要依據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情況,臨床采用TNM分期系統,分為I期早期、II期局部進展期、III期淋巴結轉移期和IV期遠處轉移期。
1、I期T1-2N0M0:
腫瘤局限于黏膜或肌層,未突破腸壁固有肌層,無淋巴結及遠處轉移。此期可通過內鏡下切除或局部手術治愈,5年生存率超過90%。典型表現為便潛血陽性或輕微排便習慣改變,部分患者可能無癥狀。
2、II期T3-4N0M0:
腫瘤穿透腸壁全層至漿膜層或侵犯周圍組織,但無淋巴結轉移。II期又細分為IIA未穿透腹膜返折和IIB穿透腹膜返折。患者常見便血、腸梗阻癥狀,需行根治性手術聯合術后輔助化療,5年生存率約60-80%。
3、III期T任何N1-2M0:
無論腫瘤浸潤深度如何,只要存在區域淋巴結轉移即屬此期。根據轉移淋巴結數量分為IIIA1-3枚、IIIB4枚及以上。典型癥狀包括貧血、體重下降及持續性腹痛,需術前放化療聯合全直腸系膜切除術,5年生存率約30-50%。
4、IV期T任何N任何M1:
存在肝、肺等遠處器官轉移。根據轉移灶可切除性分為IVA可切除和IVB不可切除。患者多出現惡病質、黃疸或咳嗽咯血,需綜合評估后選擇姑息化療、靶向治療或轉移灶切除術,5年生存率不足20%。
5、分期評估方法:
通過直腸指檢、腸鏡活檢確定原發灶T,增強CT/MRI評估淋巴結N和遠處轉移M,必要時需PET-CT全身掃描。血清CEA水平對監測復發有重要價值,盆腔超聲內鏡可精確判斷早期腫瘤浸潤深度。
直腸癌患者需保持高蛋白、低渣飲食以維持營養狀態,術后早期進行盆底肌訓練改善排便功能。定期隨訪監測應包括每3-6個月的CEA檢測、每年1次的腸鏡和胸腹盆CT檢查。適度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提升免疫功能,同時需關注心理疏導以應對造口護理等生活改變。出現體重驟降、骨痛或新發排便異常時應及時復診排除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