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兒童體溫超過37.5℃腋溫或38℃耳溫/肛溫可判定為發熱。發熱可能與感染性因素、環境溫度過高、疫苗接種反應、脫水或免疫性疾病有關,需結合伴隨癥狀評估嚴重程度。
1、感染因素:細菌或病毒感染是兒童發熱最常見原因,可能與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腸炎等有關,通常表現為咳嗽、腹瀉、排尿疼痛等癥狀。治療需針對病原體選擇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頭孢克肟或抗病毒藥物如奧司他韋,同時配合物理降溫。
2、環境過熱:穿衣過多、高溫環境可能導致體溫調節失衡。建議減少衣物、保持室溫22-24℃,使用溫水擦拭頸部、腋窩等部位散熱,避免酒精擦浴刺激皮膚。
3、疫苗反應:接種滅活疫苗后48小時內可能出現低熱,通常持續1-2天。可增加飲水頻次,觀察是否出現皮疹或異常哭鬧,體溫超過38.5℃可臨時使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
4、脫水發熱:水分攝入不足或腹瀉嘔吐導致體液丟失時,體溫可能升高。需補充口服補液鹽Ⅲ,按每公斤體重50-100ml分次飲用,同時監測尿量和精神狀態。
5、免疫性疾病:川崎病、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等疾病可能引起持續發熱,伴隨結膜充血、關節腫脹等癥狀。需進行血常規、超聲心動圖等檢查,必要時使用免疫球蛋白或糖皮質激素治療。
兒童發熱期間應保持清淡飲食,選擇小米粥、蒸蘋果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飲食加重胃腸負擔。每日保證1000-1500ml水分攝入,可飲用稀釋果汁或淡綠茶。保持每日12-14小時睡眠,避免劇烈運動。若發熱超過72小時、出現抽搐或意識模糊,需立即就醫排查腦膜炎等嚴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