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浮腫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共同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血容量增加、子宮壓迫下腔靜脈、激素水平變化;病理性因素需警惕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和腎臟負擔加重。浮腫通常表現為下肢凹陷性水腫,晨輕暮重。
血容量增加是妊娠期正常代償反應。孕婦血容量在妊娠32-34周達高峰,較孕前增加40%-45%,血漿滲透壓降低導致組織間隙水分潴留。建議采取左側臥位休息,每日控制鈉鹽攝入不超過5克,適量補充優質蛋白質。
子宮增大壓迫下腔靜脈影響血液回流。妊娠中晚期增大的子宮壓迫盆腔靜脈,使下肢靜脈壓升高,常見雙足踝部對稱性水腫。可穿戴醫用彈力襪,坐臥時抬高下肢15-20厘米,避免長時間站立。
孕激素水平變化導致水鈉潴留。體內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增強。每日飲水量保持1500-2000毫升,適當食用冬瓜、紅豆等利水食物,避免高糖飲食加重水腫。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需重點排查。若出現水腫伴血壓≥140/90mmHg、尿蛋白陽性或頭痛眼花,可能為子癇前期。這種情況需要立即就醫監測,必要時使用硫酸鎂解痙,嚴重者需終止妊娠。
腎臟負擔加重可能引發病理性水腫。妊娠期腎小球濾過率增加30%-50%,原有腎臟疾病患者易出現顏面部水腫伴泡沫尿。需定期檢測尿常規和腎功能,限制蛋白質攝入量至每日每公斤體重0.8克。
若水腫進展迅速或累及顏面、上肢,建議24小時內就診產科。完善血壓監測、尿常規、肝腎功能及胎兒超聲檢查,排除嚴重妊娠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