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眼疲勞可通過調整用眼習慣、物理緩解和藥物治療等方式改善。兒童眼疲勞通常由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環境光線不適或屈光不正等原因引起。
調整用眼習慣是基礎干預措施。建議遵循“20-20-20”法則,即每20分鐘抬頭注視20英尺外的物體20秒。閱讀時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離,避免躺著或晃動環境中用眼。電子屏幕使用時間每日不超過1小時,學齡前兒童更需嚴格控制。
物理緩解能有效減輕癥狀。每日熱敷眼周10分鐘可促進血液循環,冷敷則適用于充血明顯的急性期。規范做眼保健操,重點按壓睛明、四白等穴位。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每日陽光下活動2小時有助于調節睫狀肌緊張。
藥物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人工淚液如玻璃酸鈉滴眼液可緩解干眼癥狀,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能改善調節功能。維生素A棕櫚酸酯眼用凝膠適用于角膜修復。避免自行使用含收縮血管成分的眼藥水。
屈光問題需專業矯正。定期進行散瞳驗光,確診近視、散光后需佩戴合適度數的眼鏡。假性近視可通過霧視療法等專業訓練逆轉。高度遠視可能伴隨調節性內斜視,需同時進行視功能訓練。
少數情況需排查病理性因素。持續性眼疲勞伴隨頭痛、復視時,需排除眼位異常或青光眼等疾病。先天性眼肌麻痹或甲狀腺相關眼病也會表現為易疲勞,需通過眼眶CT等檢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