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炎可通過停用可疑藥物、保肝治療、營養支持等方式改善。該病主要由藥物毒性反應、個體代謝異常、長期用藥積累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為乏力、黃疸、轉氨酶升高等。
停用可疑藥物是治療的核心措施。立即中止可能引發肝損傷的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抗結核藥異煙肼、抗癲癇藥丙戊酸鈉等。醫生會評估藥物與肝損傷的關聯性,必要時調整替代治療方案。
保肝治療常用水飛薊賓、雙環醇、還原型谷胱甘肽等藥物。這些藥物通過抗炎、抗氧化、穩定肝細胞膜等機制促進肝修復。嚴重病例可能需靜脈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尤其對乙酰氨基酚中毒者效果顯著。
營養支持包括高蛋白、低脂飲食,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E。肝硬化傾向患者需限制鈉鹽攝入。酒精和肝毒性食物如霉變花生應嚴格避免。
重癥患者可能出現凝血功能障礙或肝性腦病,需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和血氨水平。血漿置換或人工肝支持系統適用于急性肝衰竭,肝移植是終末期患者的最終選擇。
藥物性肝炎的預后與發現時機相關,早期干預多數可完全康復。用藥期間定期檢測肝功能,慢性病患者盡量避免聯用多種肝毒性藥物。出現惡心、皮膚黃染等癥狀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