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癥的主要感染途徑有產前感染、產時感染、產后感染、醫源性感染和皮膚黏膜感染。新生兒敗血癥是指病原體侵入新生兒血液循環并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癥反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1、產前感染
產前感染是指母親在妊娠期間將病原體通過胎盤傳播給胎兒。母親若患有敗血癥、泌尿系統感染或生殖道感染,病原體可能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血液循環。常見的病原體包括B族鏈球菌、大腸埃希菌和李斯特菌。這類感染往往在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癥狀,表現為呼吸窘迫、體溫不穩定和喂養困難。
2、產時感染
產時感染發生在分娩過程中,胎兒通過產道時接觸母親生殖道的病原體。胎膜早破超過18小時、產程延長或母親存在絨毛膜羊膜炎時風險顯著增加。常見的病原體有B族鏈球菌、大腸埃希菌和單純皰疹病毒。新生兒可能出現肺炎、腦膜炎等局部感染表現,隨后發展為敗血癥。
3、產后感染
產后感染指新生兒出生后通過環境或護理人員接觸獲得的感染。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因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更易發生。感染源可能來自污染的奶具、醫療器械或護理人員的手部。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和克雷伯菌是常見病原體。臍部護理不當也是重要感染途徑。
4、醫源性感染
醫源性感染與醫療操作相關,多見于需要長期住院的新生兒,尤其是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患兒。氣管插管、中心靜脈置管、留置導尿管等侵入性操作破壞皮膚黏膜屏障,增加感染風險。多重耐藥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鮑曼不動桿菌是主要致病菌。嚴格的無菌操作和手衛生可有效預防。
5、皮膚黏膜感染
新生兒的皮膚角質層薄,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輕微的皮膚破損就可能導致病原體侵入。常見的感染入口包括臍帶殘端、注射部位、尿布疹破損處和口腔黏膜。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念珠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常通過此途徑引起敗血癥。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創傷是重要預防措施。
預防新生兒敗血癥需從孕期保健開始,孕婦應定期產檢,及時治療感染性疾病。分娩時嚴格無菌操作,對高危孕婦進行B族鏈球菌篩查和預防性用藥。新生兒護理要注意手衛生,規范臍部護理,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提倡母乳喂養以增強新生兒免疫力。發現新生兒出現體溫異常、反應差、喂養困難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醫療機構需加強感染控制措施,降低醫源性感染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