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肛門旁邊的紅疙瘩可能是尿布疹、肛周膿腫或過敏反應引起的。常見原因有局部潮濕刺激、細菌感染、皮膚屏障受損、過敏原接觸、先天性肛瘺等。建議保持患處清潔干燥,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1、尿布疹
尿布區域長期受尿液和糞便刺激會導致皮膚發紅起疹。表現為邊界清楚的紅斑或丘疹,可能伴隨表皮破損。需勤換尿布,每次清潔后涂抹含氧化鋅的護臀霜。若繼發真菌感染可能出現衛星狀分布的膿皰,需使用抗真菌藥膏。
2、肛周膿腫
肛門腺體感染可能形成紅腫硬結的膿腫,觸摸有波動感,患兒可能出現發熱。與免疫功能低下或局部創傷有關。早期可外用抗生素軟膏,成熟膿腫需切開引流。可能伴隨排便哭鬧、拒食等表現。
3、接觸性皮炎
對尿布材質、洗滌劑或濕巾成分過敏會導致局限性紅斑和丘疹。特征為皮疹邊界與接觸物形狀一致。需停用可疑致敏產品,使用溫水清洗,必要時短期外用弱效糖皮質激素。
4、新生兒痤瘡
母體激素刺激可能導致毛囊皮脂腺炎癥,表現為紅色丘疹或膿皰。多發生在出生后2-4周,具有自限性。保持皮膚清潔即可,嚴重時可外用抗炎藥膏。
5、先天性肛瘺
胚胎發育異常可能形成肛門旁瘺管開口,表現為反復滲液的紅色小丘疹。可能伴隨排便時瘺口溢膿。需超聲檢查確診,多數需要手術切除瘺管。
日常護理需選用透氣尿布并每2-3小時更換,排便后使用溫水沖洗代替擦拭,晾干后涂抹隔離性護臀霜。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清潔產品。母乳喂養有助于減少過敏反應。若紅疙瘩持續擴大、出現膿液或發熱,應立即就診兒科或小兒外科。觀察患兒精神狀態和進食情況,記錄皮疹變化特點供醫生參考。不要自行挑破或擠壓腫塊,防止感染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