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瘡可通過保持皮膚清潔、外用抗生素藥膏、口服抗生素、局部冷敷、避免抓撓等方式治療。黃水瘡通常由細菌感染、皮膚屏障受損、免疫力低下、接觸傳染源、濕熱環境等原因引起。
1、清潔消毒:
每日用生理鹽水或稀釋碘伏清洗患處,清除膿液和痂皮。選擇溫和無刺激的抗菌洗劑,避免使用肥皂等堿性產品。清洗后保持創面干燥,可減少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繁殖。
2、藥物涂抹:
局部涂抹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等抗生素藥膏。用藥前需清潔雙手,薄層均勻涂抹于患處及周圍2cm皮膚。嚴重滲出時可先用硼酸溶液濕敷再涂藥。
3、口服用藥:
頭孢氨芐、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或克林霉素等口服抗生素適用于皮損廣泛或伴隨發熱者。需按療程足量服用,避免自行停藥。用藥期間觀察是否出現腹瀉等不良反應。
4、物理干預:
用4℃冷毛巾每日冷敷患處2-3次,每次10分鐘。冷敷可緩解瘙癢疼痛,收縮血管減少滲出。禁止熱敷或使用刺激性藥水,避免穿化纖材質衣物摩擦創面。
5、隔離防護:
患者毛巾衣物需煮沸消毒,避免與他人共用物品。兒童患者應隔離至痂皮脫落,修剪指甲防止抓撓傳播。保持居室通風,濕度控制在50%-60%為宜。
飲食宜選擇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南瓜和優質蛋白的魚肉蛋奶,避免海鮮等發物。恢復期可進行八段錦等溫和運動增強體質,出汗后及時清潔皮膚。創面結痂時涂抹醫用凡士林防止瘢痕形成,遺留色素沉著需防曬3-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