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面長小鼓包可能由毛囊炎、皮脂腺囊腫、外耳道癤腫、淋巴結腫大、外耳道膽脂瘤等原因引起。
1、毛囊炎:
外耳道皮膚毛囊細菌感染可能導致局部紅腫形成鼓包。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常見致病菌,過度掏耳或皮膚破損易誘發。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撓,局部涂抹莫匹羅星軟膏可緩解。
2、皮脂腺囊腫:
耳道皮脂腺導管阻塞形成囊性腫物,觸診有彈性感。囊腫較小無感染時無需處理,增大伴疼痛需外科切除。日常避免使用油性護膚品堵塞毛孔。
3、外耳道癤腫:
外耳道軟骨部毛囊深部感染形成局限性膿腫,伴隨跳痛和耳屏壓痛。可能與挖耳損傷或游泳進水有關,需口服頭孢克洛等抗生素,化膿時切開引流。
4、淋巴結腫大:
耳周淋巴結反應性增生常見于上呼吸道感染,鼓包質地較硬可推動。多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發,原發病控制后多自行消退,持續腫大需排查結核或淋巴瘤。
5、外耳道膽脂瘤:
角化上皮堆積形成珍珠樣腫物,可能破壞耳道骨質。表現為耳悶感和頑固性耳痛,需手術清除病變組織,術后定期耳內鏡復查防止復發。
日常避免使用尖銳物品掏耳,游泳時佩戴耳塞防止進水。飲食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攝入,適量補充維生素A、C增強皮膚抵抗力。耳部出現持續疼痛、流膿或聽力下降等癥狀時需及時耳鼻喉科就診,通過耳內鏡和CT檢查明確診斷。耳道局部可每日用生理鹽水輕柔清潔,避免用力擦拭導致皮膚破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