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炎的初期表現主要有局部紅腫、皮膚溫度升高、沿靜脈走向的條索狀硬結、壓痛、靜脈變硬等。靜脈炎通常由靜脈損傷、感染、藥物刺激等因素引起,需及時干預避免進展為血栓性靜脈炎。
1、局部紅腫
靜脈炎早期常見受累靜脈周圍皮膚發紅,范圍多局限在血管走行區域。紅腫與血管壁炎癥反應相關,炎癥介質導致毛細血管擴張充血?;颊呖赡馨橛休p微瘙癢或灼熱感,此時應避免抓撓,可局部冷敷緩解癥狀。若紅腫范圍擴大或持續超過48小時,需警惕感染可能。
2、皮膚溫度升高
病變區域皮膚溫度較周圍組織升高,觸摸時有明顯熱感。這是局部炎癥反應導致血流增加的表現,通常與紅腫同步出現。測量雙側對稱部位皮膚溫差超過1℃有臨床意義。需注意與蜂窩織炎鑒別,后者皮膚溫度升高范圍更彌散。
3、條索狀硬結
沿淺靜脈走行可觸及質地堅硬的條索狀結構,長度多在2-5厘米。硬結由靜脈壁炎癥增厚及周圍組織纖維化形成,按壓時疼痛明顯。常見于上肢留置針或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發現硬結應立即停止該靜脈通路使用。
4、壓痛
病變靜脈輕觸即產生疼痛,壓力解除后疼痛持續數秒。壓痛程度與炎癥嚴重度相關,嚴重者甚至影響肢體活動。評估時應沿靜脈走向分段按壓,記錄最痛點和疼痛范圍。臥床患者需注意骶尾部等隱蔽部位的靜脈壓痛。
5、靜脈變硬
受累靜脈失去正常彈性,觸診呈琴弦樣改變。這與靜脈內膜損傷后纖維蛋白沉積有關,可能伴隨血管搏動減弱。超聲檢查可見靜脈壁增厚、管腔狹窄。長期靜脈硬化可能進展為永久性靜脈功能不全。
靜脈炎初期應抬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避免局部按摩或熱敷。穿著醫用彈力襪可減輕下肢癥狀,但需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壓力等級。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C和優質蛋白,限制高脂飲食以減少血液黏稠度。若出現發熱、硬結擴散或肢體腫脹加重,須立即就醫排除深靜脈血栓。定期進行血管超聲檢查有助于監測病情變化,慢性靜脈炎患者建議每3-6個月復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