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腫瘤出現尿血的時間因人而異,可能與腫瘤生長速度、惡性程度、侵犯深度等因素有關。尿血通常由腫瘤表面血管破裂、腫瘤浸潤膀胱壁、合并感染、凝血功能障礙、治療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腫瘤生長速度:
低級別非肌層浸潤性腫瘤生長緩慢,可能數月或數年后才出現間歇性無痛血尿。高級別腫瘤或肌層浸潤性腫瘤生長迅速,可能在幾周內導致持續性肉眼血尿,伴隨尿頻尿急。
2、惡性程度差異:
乳頭狀尿路上皮癌早期僅表現為鏡下血尿,惡性度較低的Ta期腫瘤可能1-2年才出現癥狀。鱗癌或腺癌等侵襲性強的類型,常在3-6個月內即出現血尿伴排尿困難。
3、血管侵蝕程度:
腫瘤侵犯黏膜下層血管時表現為洗肉水樣血尿,侵蝕肌層大血管可能導致血塊尿。約60%患者以突發全程血尿就診,出血程度與腫瘤體積無絕對相關性。
4、繼發感染因素:
合并細菌性膀胱炎時,炎癥充血會加速出血表現。這類患者除血尿外,尿常規可見白細胞升高,膀胱刺激癥狀往往早于單純腫瘤導致的出血。
5、治療相關出血:
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后1-2周可能出現血尿,與創面焦痂脫落有關。灌注化療藥物如絲裂霉素、吉西他濱也可能引起化學性膀胱炎導致血尿加重。
建議每日飲水2000ml以上稀釋尿液,避免辛辣食物減少膀胱刺激。可適量進食藍莓、西紅柿等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出現血尿應立即進行膀胱鏡和尿脫落細胞學檢查,根據病理結果選擇經尿道切除術或根治性膀胱切除術。術后需定期膀胱灌注吡柔比星、卡介苗等藥物預防復發,每3個月復查一次膀胱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