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腺體數量減少或功能減退的慢性胃炎,可能由幽門螺桿菌感染、自身免疫損傷、長期膽汁反流等因素引起。
1、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萎縮性胃炎最常見的原因,該細菌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胃酸分泌異常和腺體萎縮?;颊呖赡艹霈F上腹隱痛、餐后飽脹等癥狀。根除幽門螺桿菌需采用四聯療法,常用藥物包括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和兩種抗生素。治療后需復查確認細菌是否清除。
2、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體內會產生攻擊胃壁細胞的抗體,導致胃酸分泌減少和維生素B12吸收障礙。這類患者常伴有惡性貧血,可能出現乏力、舌炎等表現。治療需定期注射維生素B12,并監測血紅蛋白水平。
3、膽汁反流
長期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會損傷胃黏膜,常見于胃大部切除術后或幽門功能失調患者。膽汁中的膽鹽和胰酶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引發炎癥和腺體萎縮。改善生活方式如抬高床頭、避免高脂飲食有助于緩解癥狀。
4、長期藥物刺激
非甾體抗炎藥、酒精等物質會直接損傷胃黏膜,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這類患者應盡量避免使用損傷胃黏膜的藥物,必要時配合胃黏膜保護劑治療。戒酒、規律飲食對胃黏膜修復很重要。
5、年齡因素
老年人胃黏膜血供減少和再生能力下降,容易出現生理性萎縮。這類改變通常進展緩慢,但可能增加胃癌發生風險。建議定期胃鏡隨訪,發現癌前病變及時處理。
萎縮性胃炎患者日常應注意細嚼慢咽、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適當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有助于黏膜修復,如雞蛋、魚肉、新鮮蔬菜等。戒煙限酒,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精神緊張。中重度萎縮或伴有腸上皮化生者需每1-2年復查胃鏡,及時發現癌變傾向。出現持續上腹痛、消瘦、黑便等癥狀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