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視力患者可通過光學矯正、視覺康復訓練、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視力。低視力通常由屈光不正、白內障、青光眼、黃斑變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原因引起。
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和散光,可通過驗光配鏡或角膜接觸鏡矯正。高度近視可能伴隨視網膜變薄或裂孔,需定期眼底檢查。白內障是晶狀體混濁導致的視力下降,早期可通過調整照明和放大鏡輔助,成熟期需行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
青光眼表現為眼壓升高和視野缺損,可能與房水循環障礙、遺傳因素有關。常用降眼壓藥物包括前列腺素衍生物、β受體阻滯劑,晚期需進行小梁切除術。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分為干性和濕性,前者通過補充葉黃素延緩進展,后者需玻璃體注射抗VEGF藥物。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血糖控制不良相關,非增殖期可采取控糖和改善微循環治療,增殖期需全視網膜光凝。視覺康復訓練包括注視訓練、追蹤訓練和定向行走訓練,幫助患者充分利用殘余視力。
部分低視力患者可借助電子助視器、語音提示設備等輔助器具。建議每半年至一年進行眼科檢查,突發視力下降或視野缺損需立即就醫。遺傳性眼病如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可咨詢基因檢測和遺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