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主要由平滑肌及結締組織增生形成,好發于30-50歲育齡期女性。子宮肌瘤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下腹包塊、壓迫癥狀、不孕或流產等。
1、發病機制
子宮肌瘤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與雌激素水平過高、孕激素作用、遺傳因素等有關。雌激素可促進肌瘤生長,絕經后肌瘤多會萎縮。部分患者存在染色體異常,如12號染色體長臂重排等。生長因子如表皮生長因子、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等也可能參與肌瘤發生發展。
2、病理類型
根據肌瘤與子宮壁的關系可分為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位于肌層內,最為常見;漿膜下肌瘤向漿膜面突出;黏膜下肌瘤向宮腔方向生長,易引起月經改變。肌瘤常為多個,大小不一,切面呈漩渦狀結構。
3、臨床表現
癥狀與肌瘤部位、大小和數目有關。常見表現為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嚴重者可致貧血。較大肌瘤可在下腹部觸及包塊。前壁肌瘤可壓迫膀胱引起尿頻,后壁肌瘤可壓迫直腸導致便秘。黏膜下肌瘤可能引起不孕或流產。
4、診斷方法
婦科檢查可發現子宮增大、表面不規則。超聲檢查是主要診斷手段,可明確肌瘤位置、大小和數目。磁共振成像對特殊部位肌瘤診斷價值更高。宮腔鏡有助于診斷黏膜下肌瘤。需注意與子宮腺肌病、卵巢腫瘤等疾病鑒別。
5、治療原則
治療方案需根據患者年齡、癥狀、生育要求等制定。無癥狀小肌瘤可觀察隨訪。藥物治療多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手術治療包括肌瘤切除術和子宮切除術。介入治療如子宮動脈栓塞術適用于希望保留子宮者。聚焦超聲消融是新興無創治療方法。
子宮肌瘤患者應注意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飲食宜清淡,適當增加優質蛋白攝入,限制高脂肪食物。定期進行婦科檢查,監測肌瘤變化。出現月經異常、腹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保持良好心態,避免精神緊張,適當進行有氧運動有助于病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