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耳朵痛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耵聹栓塞、外傷或異物刺激等原因引起。常見伴隨癥狀有耳道紅腫、聽力下降、發熱等,建議家長及時帶孩子就醫檢查。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膚感染是兒童耳痛的常見原因,多因洗澡進水、掏耳不當導致細菌滋生。典型表現為耳道紅腫熱痛,觸碰耳廓時疼痛加劇。輕度感染可通過局部消毒和抗生素滴耳液控制,嚴重者需口服抗生素。家長需避免孩子抓撓耳朵,保持耳道干燥。
2、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多繼發于感冒,咽鼓管功能障礙導致中耳積液感染。患兒常出現夜間突發耳痛伴發熱,嬰幼兒可能表現為哭鬧拒食。治療需使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配合鼻腔減充血劑改善通氣。反復發作需檢查腺樣體,必要時進行鼓膜穿刺引流。
3、耵聹栓塞
耳垢堆積硬化會壓迫耳道引發脹痛,常見于耳垢分泌旺盛或清理不當的兒童。表現為耳悶脹感伴聽力減退,若繼發感染會出現劇烈疼痛。醫生會用碳酸氫鈉滴耳液軟化耵聹后沖洗取出,家長切忌自行用掏耳工具處理。
4、外傷刺激
兒童玩耍時可能將玩具零件、食物等異物塞入耳道,或掏耳時劃傷皮膚。異物存留會導致持續性刺痛,外傷可能伴出血。需由醫生用專業器械取出異物,破損皮膚需涂抹莫匹羅星軟膏預防感染。
5、牽涉性疼痛
扁桃體炎、腮腺炎或牙齒疾病可能放射至耳部產生牽涉痛。這種疼痛定位模糊,常伴有原發病灶癥狀如下頜腫脹、牙齦紅腫等。需針對原發病治療,如化膿性扁桃體炎需使用頭孢克洛等抗生素。
日常護理應注意避免耳朵進水,洗澡時可使用防水耳塞。教會孩子不要隨意掏耳或往耳道塞異物,感冒時保持鼻腔通暢有助于預防中耳炎。若耳痛持續超過24小時或伴隨高熱、嘔吐等癥狀,須立即就醫排除嚴重感染。哺乳期嬰兒耳痛時宜采用豎抱姿勢喂奶,減少乳汁通過咽鼓管逆流風險。恢復期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食物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