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存在炎癥但未出現腺體萎縮的慢性胃炎,屬于胃炎中最常見的類型,主要表現為胃黏膜充血水腫。非萎縮性胃炎可能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膽汁反流、不良飲食習慣、精神壓力等因素引起。
1、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非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該細菌通過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炎癥。患者可能出現上腹隱痛、餐后飽脹感等癥狀。臨床常用阿莫西林膠囊、克拉霉素片、膠體果膠鉍膠囊等藥物進行根除治療,需嚴格遵醫囑完成療程。
2、藥物刺激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布洛芬緩釋膠囊等非甾體抗炎藥可能損傷胃黏膜。這類藥物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胃黏膜防御能力。建議必須用藥時聯合使用雷貝拉唑鈉腸溶片等胃黏膜保護劑,避免空腹服藥。
3、膽汁反流
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可導致胃黏膜化學性炎癥,常見于胃大部切除術后或膽囊疾病患者。典型表現為口苦、上腹灼痛,尤其在夜間平臥時加重。治療可選用鋁碳酸鎂咀嚼片中和膽汁酸,配合多潘立酮片促進胃排空。
4、飲食因素
長期進食辛辣刺激、過燙食物或酗酒會持續刺激胃黏膜。這類患者往往伴有舌苔厚膩、反酸等癥狀。調整飲食結構是關鍵,建議采用低脂低纖維的溫和飲食,避免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品。
5、精神因素
長期焦慮緊張可能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影響胃酸分泌和黏膜血流。這類患者癥狀常與情緒波動相關,可表現為上腹不適伴失眠。除藥物治療外,需配合心理疏導和規律作息,必要時使用勞拉西泮片緩解焦慮。
非萎縮性胃炎患者日常應注意規律進食,每餐七分飽,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如饅頭、面條等。烹飪方式以蒸煮燉為主,避免油炸燒烤??蛇m量飲用溫熱的山藥小米粥保護胃黏膜,忌食生冷腌制品。保持情緒穩定,戒煙限酒,遵醫囑定期復查胃鏡。若出現持續腹痛、黑便等報警癥狀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