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度檢測可通過瞬時彈性成像、磁共振彈性成像、聲輻射力脈沖成像、剪切波彈性成像、FibroScan等方式實現。
1、瞬時彈性成像:
FibroScan是瞬時彈性成像技術的代表設備,通過低頻剪切波測量肝臟硬度值。該技術操作簡便,檢測時間約5-10分鐘,適用于脂肪肝、肝纖維化等慢性肝病的篩查。檢測時需空腹4小時以上,探頭放置于右側肋間隙,通過振動產生機械波測算肝組織彈性模量。
2、磁共振彈性成像:
MRE技術將核磁共振與機械振動結合,通過三維成像評估全肝硬度分布。該技術對肥胖患者檢測準確性高,能區分不同肝段纖維化程度。檢查需平躺15-20分鐘,通過腹壁傳遞60Hz機械波,利用相位對比序列生成彈性圖,檢測結果不受腹水或脂肪堆積影響。
3、聲輻射力脈沖成像:
ARFI技術整合于常規超聲設備,通過聚焦超聲波產生局部組織位移。檢測時選取肝右葉2cm深處區域,測量剪切波傳播速度換算硬度值。該技術可同時觀察肝臟形態,適用于門靜脈高壓患者的隨訪監測,但受操作者經驗影響較大。
4、剪切波彈性成像:
SWE技術采用超快速成像追蹤剪切波,實時顯示彩色彈性圖。設備如飛利浦EPIQ、GE Logiq E9能定量測量肝組織楊氏模量,對早期肝纖維化敏感度高。檢查時需患者屏住呼吸,選取無大血管區域測量,可避免取樣誤差。
5、FibroScan檢測:
專用振動控制瞬時彈性儀通過Echosens探頭發射50Hz彈性波,測量深度25-65mm。最新型號CAP功能可同步檢測肝臟脂肪含量,適用于乙肝、酒精肝患者的定期復查。檢測成功率受肋間隙寬度影響,BMI>30需使用XL探頭。
肝硬度檢測前后應保持規律作息,避免劇烈運動和高脂飲食。慢性肝病患者建議每6-12個月復查,配合肝功能檢查和超聲監測。檢測當日穿著寬松衣物,檢查后適當飲水促進顯影劑代謝。肝硬化患者需根據結果調整蛋白質攝入量,合并門靜脈高壓者需限制鈉鹽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