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性血管炎是一種以皮下結節和血管炎癥為特征的疾病,通常表現為下肢疼痛性結節、皮膚潰瘍、網狀青斑等癥狀,可能與感染、藥物反應、自身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
1、皮下結節:結節性血管炎最典型的表現為觸痛性皮下結節,直徑約1-5厘米,多分布于小腿后側。結節初期呈鮮紅色,逐漸變為紫紅色,可自行消退或形成潰瘍。這類結節與血管炎癥導致的血栓形成有關,需通過皮膚活檢確診。日常應避免結節部位受壓,穿著寬松衣物。
2、皮膚潰瘍:約30%患者會出現深部潰瘍,邊緣不規則,基底有壞死組織。潰瘍可能由結節破潰或血管閉塞導致局部缺血引起。護理時需用生理鹽水清洗創面,外敷銀離子敷料,嚴重者需行清創術或植皮手術。避免抓撓和劇烈運動可減少潰瘍風險。
3、網狀青斑:患者常見下肢網狀或樹枝狀紫紅色斑紋,寒冷時加重。這與小動脈痙攣和靜脈淤滯相關,屬于血管功能異常表現。保持肢體溫暖、穿戴彈力襪可改善癥狀,嚴重時需用血管擴張劑如硝苯地平或己酮可可堿。
4、關節疼痛:部分患者伴發膝關節或踝關節腫痛,呈游走性特點。關節癥狀與免疫復合物沉積有關,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塞來昔布可緩解疼痛。急性期需減少負重活動,配合局部冷敷和關節保護性支具使用。
5、全身癥狀:疾病活動期可能出現低熱、乏力、體重下降等全身反應。這些癥狀由炎癥因子釋放導致,需檢測血沉和C反應蛋白評估病情。輕度癥狀可通過休息調節,持續發熱需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甲氨蝶呤或硫唑嘌呤。
患者日常需注意下肢保暖,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飲食宜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和抗氧化物質豐富的深色蔬菜,限制高鹽高脂食物。適度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非負重運動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定期監測皮膚變化和血液指標,出現新發結節或潰瘍加重需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