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血液感染可能由母體感染、早產、免疫功能低下、醫療器械污染、皮膚黏膜破損等原因引起。新生兒血液感染通常表現為發熱、喂養困難、黃疸、呼吸急促、嗜睡等癥狀。
1、母體感染
母體在妊娠期或分娩過程中發生感染,病原體可能通過胎盤或產道傳播給新生兒。常見的母體感染包括B族鏈球菌感染、尿路感染、絨毛膜羊膜炎等。母體感染未及時治療會增加新生兒血液感染的風險。建議孕婦定期產檢,發現感染及時治療,分娩時采取無菌操作。
2、早產
早產兒各器官發育不成熟,特別是免疫系統功能不完善,皮膚屏障薄弱,更容易發生血液感染。早產兒住院期間需要密切監測感染跡象,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措施。對于早產兒應盡量母乳喂養,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質有助于增強抵抗力。
3、免疫功能低下
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中性粒細胞數量少、功能差,補體系統活性低,對病原體的清除能力較弱。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也會導致新生兒易發生嚴重感染。對于高危新生兒應加強保護性隔離,避免接觸感染源。
4、醫療器械污染
新生兒重癥監護中使用的中心靜脈導管、氣管插管、臍動靜脈導管等醫療器械如果消毒不徹底或護理不當,可能成為感染源。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是新生兒血液感染的重要原因。醫療操作應嚴格無菌,定期評估導管必要性,盡早拔除不必要的導管。
5、皮膚黏膜破損
新生兒皮膚嬌嫩,臍帶殘端、注射穿刺部位、尿布疹等皮膚黏膜破損處容易成為細菌入侵門戶。護理時應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干燥,臍部護理使用酒精消毒,避免不必要的創傷性操作。發現皮膚感染灶應及時處理,防止病原體入血。
新生兒血液感染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家長應注意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體溫、吃奶情況等變化。保持喂養衛生,接觸寶寶前洗手,避免探視人員過多。房間定期通風,物品專用并消毒。遵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定期復查。出院后仍需注意防護,按時接種疫苗,增強寶寶免疫力。發現異常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