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炎需進行肝功能檢查、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影像學檢查、藥物抗體檢測及肝活檢等檢查。藥物性肝炎是指由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引起的肝臟損傷,及時明確診斷有助于針對性治療。
1、肝功能檢查
肝功能檢查是診斷藥物性肝炎的基礎項目,包括血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堿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轉肽酶等指標。這些指標能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和膽汁淤積情況,其中轉氨酶升高提示肝細胞損傷,膽紅素和堿性磷酸酶異常則與膽汁排泄障礙相關。檢查結果需結合用藥史綜合判斷,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酶學指標與臨床表現不匹配的情況。
2、病毒標志物檢測
需檢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肝炎病毒標志物以排除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與病毒性肝炎在臨床表現上可能相似,但治療方案截然不同。通過檢測可鑒別自身免疫性肝炎、EB病毒或巨細胞病毒感染等可能,避免誤診。尤其對于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需特別注意機會性感染導致的肝損傷。
3、影像學檢查
腹部超聲、CT或MRI可觀察肝臟形態結構變化,評估有無肝硬化、肝內膽管擴張或占位性病變。超聲檢查能發現肝脾腫大、腹水等非特異性表現,增強CT有助于鑒別膽道梗阻性疾病。對于疑似藥物誘發肝衰竭患者,影像學可快速評估肝臟體積縮小程度,為預后判斷提供依據。
4、藥物抗體檢測
部分藥物如抗結核藥、抗癲癇藥等可能誘發免疫介導的肝損傷,此時可檢測特定藥物抗體輔助診斷。藥物淋巴細胞刺激試驗也能幫助確定致敏藥物,但該檢查靈敏度有限。對于同時使用多種藥物的患者,明確致病藥物對后續用藥調整至關重要。
5、肝活檢
肝活檢是診斷藥物性肝炎的金標準,能明確肝損傷類型和程度。病理學特征包括肝細胞壞死、脂肪變性、膽汁淤積或肉芽腫形成等。對于診斷不明確、病情持續進展或需要排除其他肝病的患者,肝活檢具有重要價值。但需注意凝血功能異常者禁忌穿刺,需先糾正凝血障礙。
確診藥物性肝炎后應立即停用可疑藥物,輕癥患者通過休息和保肝治療多可恢復。日常需避免飲酒及使用肝毒性藥物,適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選擇低脂易消化飲食。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恢復期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促進代謝。出現乏力加重、黃疸加深等癥狀需及時復診,重癥患者可能需人工肝支持治療。用藥前應詳細告知醫生藥物過敏史,慢性病患者需定期評估肝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