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子宮出血可能由內分泌失調、子宮內膜病變、凝血功能障礙、醫源性因素、生殖系統腫瘤等原因引起。
1、內分泌失調: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紊亂是常見誘因,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黃體功能不足等疾病可導致激素水平波動。無排卵性出血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排卵性出血則伴隨經量增多。調整生活方式結合口服短效避孕藥、地屈孕酮等藥物可改善癥狀。
2、子宮內膜病變:
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腺肌癥等局部病變會破壞內膜正常結構。患者常出現經期延長、經間期點滴出血,超聲檢查可見內膜增厚或占位性病變。宮腔鏡下息肉切除術配合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治療效果顯著。
3、凝血功能障礙:
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等血液系統疾病會影響凝血機制。臨床特征為突發大量出血伴貧血癥狀,實驗室檢查顯示凝血時間延長。需聯合血液科進行病因治療,急性出血期可靜脈輸注氨甲環酸。
4、醫源性因素:
宮內節育器刺激、激素類藥物使用不當可能引發突破性出血。銅制節育器導致經量增多發生率約30%,長期服用抗凝藥患者出血風險增加。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避孕方式或更換為低劑量雌激素制劑。
5、生殖系統腫瘤:
子宮內膜癌、子宮肉瘤等惡性腫瘤早期可表現為不規則陰道流血。絕經后出血患者需高度警惕,診斷性刮宮病理檢查是金標準。手術切除配合放化療是主要治療手段。
建議保持經期衛生記錄出血模式,適量補充動物肝臟、菠菜等富鐵食物,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出血。40歲以上患者持續出血超過3個月需及時宮腔鏡檢查,青少年反復出血應排除血液系統疾病。規范診療可有效預防貧血、感染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