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熱驚厥是嬰幼兒因體溫驟升引發的短暫抽搐發作,常見于6個月至5歲兒童,主要表現為意識喪失、四肢抽動、眼球上翻,通常持續1-3分鐘自行緩解。主要誘因包括病毒感染、疫苗接種反應、遺傳易感性、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電解質紊亂等。
1、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是常見誘因,病毒毒素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導致體溫調節中樞異常,引發突發高熱。治療需針對原發病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奧司他韋,同時配合物理降溫。
2、疫苗接種反應:
百白破、麻腮風等疫苗可能引起發熱反應,疫苗成分激活免疫系統時產生致熱原。建議接種后48小時內密切監測體溫,出現低熱即開始物理降溫,避免體溫快速攀升。
3、遺傳易感性:
約30%患兒有家族史,與鈉離子通道基因突變有關,導致神經元興奮性增高。這類患兒發熱時建議提前使用退熱藥,體溫超過38℃即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
4、體溫調節障礙:
嬰幼兒下丘腦發育不完善,體溫驟升時易突破驚厥閾值通常39℃以上。需保持環境溫度22-24℃,發熱時減少衣物包裹,采用溫水擦浴輔助散熱。
5、電解質失衡:
高熱導致大量出汗可能引發低鈉血癥,改變神經元電活動。驚厥發作后可適量補充口服補液鹽,但需避免過度飲水加重低鈉。
患兒發作時應側臥防誤吸,記錄抽搐時間和表現,首次發作或持續時間超過5分鐘需急診評估。日常需注意營養均衡,補充維生素D和鋅增強免疫力,避免捂熱。恢復期可進行游泳等溫和運動促進神經系統發育,但需避免劇烈活動誘發疲勞性發熱。建議家庭常備退熱貼和電子體溫計,發熱初期每2小時監測體溫變化。